查看原文
其他

乡遇 | 竹韵悠 竹艺精 竹情浓

砚园融媒
2024-09-01



伴着轻轻掠过脸颊的微风和阵阵沁人心脾的竹香,肇庆学院新闻中心高要新桥乡村振兴促进团步入了极富岭南建筑特色的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骑楼街,在这斑驳的老街中探寻有关“竹”的印记。


新桥骑楼始建于民国初期,这里曾是竹编器皿的重点交易市场,竹编工艺在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以前不管男女老少,都有着一手竹编绝活,住在这里的村民也大多以竹编为生。如今的年轻人虽已不再把学习竹编作为唯一出路,但在这里,依然有人在传承着这门经典手艺。








缕缕竹丝条 片片匠心梦

骑楼街转角之处,有一间不起眼的店面,里头横七竖八摆放着各式的竹编工艺品。屋檐下坐着一位头发花白、衣着质朴的老婆婆,长满老茧的指尖快速翻动着,把一根根普通的竹丝瞬间变成千姿百态的作品。


这位婆婆名叫冯四妹,孩童时期便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跟着父母学习竹编以求谋生。如今,冯四妹从事这一手艺已有五十余年。如今的她,依然坚持每周上山,亲自挑选上等好竹,为接下来一周的编织做准备。据她介绍,一周的编织大概需要两百多斤的竹子。

新 桥 竹 编



天刚蒙蒙亮,冯四妹便开始了新一天的编织。一把刀,一张凳,一坐便是一上午。只见她心无旁骛地编织着,手中的竹丝一编一挑,穿梭交叉。竹编的制作工序复杂,去青削丝、起底织身、插花烧花、喷漆绞口……而每一环节对于这位老手艺人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的。


遥望骑楼老街,还能看到很多像她一样的老人坐在家门口编织。从黑发到白发,他们用青春守护技艺,将岁月织进竹编。小小容器,凝聚起智慧与匠心,承载着执着与坚守。



浓浓竹编情 条条创新路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流水线产品迅速崛起,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被市场冷落,新桥的竹编艺品也一度陷入了困境。冯婆婆的儿子徐柏毅从小接触竹编,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眷恋,2015年他和妻子梁桂好辞去在外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下,借助电商平台发展的东风,让老手艺和新时代接轨,带动新桥竹编艺品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深巷走向世界,成为骑楼街中销售创新的引领者。


“我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竹编传承下去,让它重焕生机!”他们指尖于键盘上飞速敲打,画面于销售后台和顾客聊天窗口间来回切换,墨汁在快递单上留下印痕……核对订单,分拣打包,贴好单的货物堆在门口,等待着快递车的到来。



万事开头难。推广弱、订单少、竞争大、变数多……经营的过程中,难题接踵而至。“最大的困难是不会运营。”徐柏毅和梁桂好坦言,他们之前从事的行业对运营并无很大帮助,由于缺乏经验,店铺起初的经营效果并不好。


面对困难,夫妇俩认为突破问题最好的方式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有关电商运营的知识,积极与身边做电商的人打交道,了解运营技巧。


经历了无数次的摸索和碰壁后,他们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源和订单。“我们还通过国外平台将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生意在最好的时候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如今,夫妻二人不断拓展销售平台,并通过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售卖产品。




悠悠竹艺心 眷眷情丝缘

电商的兴起打通了国内外市场,让来自新桥的竹编艺品为更多人所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电商平台在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分散了客流量,增加了竞争压力。如何保持住自身运营的优势?“一是产品本身出发,二是从宣传的角度。”徐柏毅和梁桂好如是说道。


据徐柏毅回忆,刚开始他们做的产品样式较为普通,吸引力不高,保管难度大且损耗多。后来,他们便尝试往“贵精不贵多”的方向努力,专门去做一些精细漂亮的竹编品,提升产品形象。


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他们会从其他店铺购买一些销量高的竹编艺品,学习借鉴他人的编织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产品当中。“我们还会购买浙江、四川、广西等地有特色的竹编制品进行比对,精进自己的编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他们坚信,只有不断向好的产品学习,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


此外,他们还会调研市场需求,根据顾客反馈去做一些大众喜好的产品,市场的不断变化也促使竹编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编织艺术风格,不断打造出有特色的新品,为竹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夫妇俩深知,再好的产品,若没有精心的设计和宣传,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今,店铺内商品详情页面的内容全由梁桂好一手策划,她凭借多年从事广告设计工作的经验,在竹编产品的宣传、设计方面颇有心得。“我们会追求图片的精致美观,在拍摄前把竹制品上的毛刺去干净。”他们在页面介绍中会着重从竹编的特色和主要用途入手,通过后期设计和更多的创意体现产品的使用价值、绿色环保等特点,不断增强新桥竹编的影响力。


电商产业的发展帮助更多人重新拾起了这项珍贵的手艺,徐柏毅和梁桂好抓住机遇,将非遗传承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让新桥竹编搭上电商的“快车”,插上科技的“翅膀”。他们赋予竹编现代元素和创新思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年轻一代如“竹”般坚韧的精神力量。未来,他们还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书写新篇。



受到这股力量的感染

实践团队也在现场

展开了专题纪录片的录制工作

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双手

把这门古老的技艺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让更多人知晓新桥竹编蕴含的匠心故事


高要新桥



竹篾的青黄在匠人的手间凝聚

新桥的竹编在线条中惊艳时光

曾以为

人们对于古老文化的忘却在所难免

直至实践队员亲眼目睹

一根根竹丝轻巧地跳动在匠人们的指尖

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竹编

晾晒在家家户户的门前




从古到今

从线下走向线上

从国内走向国外

这项沉淀着丰富文化内涵

与历史价值的竹编技艺能够传承百年

靠的不仅仅是老一辈的执着坚守

更是无数年轻人的开拓创新

在新桥镇骑楼街

竹编的故事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

对当地人而言

编织竹丝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生存手段

而早已化成了他们心中牵挂的缕缕情丝


END


采写:陈馨 江沅锴 吴培桦 曾倩华

摄影:曾倩华 张乐翔 戴家乐 夏宛莹

排版制图:林思灵 伍婉童

责任编辑:江沅锴 伍婉童

审定:吕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砚园融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